旅游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产业,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综合带动作用。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增长态势,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超过10%。而步入“十四五”时期,随着旅游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刚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新业态不断涌现,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也持续增强。
一、文旅+科技数字技术沉浸化体验
当前,科技进步对文化创新的驱动作用越来越显著,文化和科技的碰撞为文化繁荣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新路径。脱酸技术助古籍“延年益寿”、传统书画专用纸工艺提升绘画的表现力、智能篆刻系统促进篆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多功能文化礼堂让文化惠民深入乡村……在文化和旅游市场加快复苏发展的态势下,乘着“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东风,一系列科技创新项目和成果不断转化落地,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展现出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蓬勃生机。
坐小黄鸭船到湖心看全息演出、和数字人王勃一起背《滕王阁序》、在线上逛豫园、晚上看黄果树瀑布旁的彩虹……科技让旅游体验越来越丰富,景区也玩得越来越“野”。而这些只是科技赋能景区的沧海一粟。
现代科技与旅游业深度融合趋势凸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的应用催生了旅游新产品,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更加高效便捷。随着数字技术不断迭代更新,智慧产品与传统旅游融合形式日趋多样,智慧旅游发展空间广阔,成为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二、文旅+赛事文体旅融合“心花路放”
在“文旅+赛事”中,文化元素是重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通过挖掘和传承地方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节庆活动和体育赛事,能够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
从“村BA”到“村超”,从“村歌”到“村排”,一系列“村”字头文体旅活动的火爆,展现出一幅幅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图景。这些竞相出现的新场景、新业态,正在成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催化剂”。
三、文旅+演出歌手与城市之间的“双向奔赴”
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市,“跟着演唱会去旅行”已经成为出游新风尚。如今,演唱会等大型演出成为文旅的“黏合剂”,显著拉动旅游消费,助力城市文化“出圈”。演出市场的持续火热,将会为城市文旅带来更多新可能。
5月到10月是全年演出最佳举办期,一些地方政府管理部门陆续出台支持演艺项目落地的政策。
5月30日至6月2日,周杰伦“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长沙站在长沙贺龙体育场举行。据北京零点市场调查有限公司统计,四天演唱会共吸引了14.89万人次市民游客入场,其中,跨城观演比例达92%,跨省观演比例达68%,显著高于“五一”假期全市省外游客占比。根据移动信令数据测算,场外观众大概还有5.42万人次,4天之内有超20万人次的观众奔赴贺龙。演唱会期间,观众平均在长停留2.53天,人均花费3481.42元(不包含演唱会门票消费),是“五一”假期游客人均花费的2.97倍。经初步测算,演唱会观众直接带动长沙市文旅消费5.18亿元,“演唱会经济”的杠杆效应和溢出效应凸显。
四、文旅+非遗在体验魅力中感受创新与传承
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指导下,“非遗+旅游”已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
今年春节,国内旅游市场热闹非凡,各地通过举办形式多彩的非遗民俗节庆活动,吸引了4.74亿人次出游,实现旅游收入6326.87亿元,“潮汕英歌舞”“横山腰鼓”“醉酒关公”“打铁花”等非遗表演成为各大平台的热门话题。根据抖音显示,#潮汕英歌舞 话题播放量61.6亿次,#打铁花 相关话题播放量达45亿次。根据美团数据显示,春节期间,潮汕(潮州、揭阳、汕头)文旅订单量同比上涨114.5%。
非遗和旅游的融合,不仅催生了更多独具文化意蕴的旅游产品,创新了旅游业态,丰富了旅游供给,也激活了数量巨大的非遗文化资源,使非遗文化通过旅游市场走进了千家万户。
五、文旅+铁路为推动旅游业发展提供新引擎
近年来,国家铁路集团依托四通八达的路网,服务旅游经济、银发经济发展,激发客运消费潜能,大力开行旅游列车、赏花踏青列车等特色专列。在文旅融合方面,旅游专列有空间将更多文化内容和活动装进车体,也有时间带给游客更多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去年火爆的“淄博专列”上,循环播放的,是淄博文旅宣传片;送给游客的,是淄博的琉璃饰品、周村烧饼、金丝鸭蛋;给游客推荐的,是红叶柿岩、潭溪山冰瀑、颜神古镇、马踏湖等热门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