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互联网的浪潮还真是,翻浪如翻书。这打工人的口号还隐隐回荡在耳边,马上什么“凡尔赛文学”轰然而至。
所谓“凡尔赛文学”,一句话概括就是“用最低调的话,炫最高调的耀”。
并且各路英雄也开始争先恐后的进行“凡尔赛文学”式的文案创作。
不过事实证明,写文案,也要做足准备。
写,只是最后一步。
只有准备好了,之后的文案才能更顺滑,更流畅。
关于文案前的准备离不开这么几个方面。
收集资料
收集的资料越全面,写文案就会越简单。
林桂枝说:“收集资料是顺利工作的起点,它会让你获得最佳的起跑优势”。
因为你无法真正写出文案,你只是把资料消化后再写出来而已。
无论是产品资料、竞品资料还是用户资料,你掌握的越多,你出错的几率就越小,有时资料找完,文案也写完90%了。还有些时候,一个Big Idea可能就隐藏在某份资料下面,等着你去发现。
正如英国萨奇广告的文案大师西蒙·迪克茨,他曾在1984年为英国保守党撰写竞选广告文案。
为了这篇文案,他花了大把时间搜集对手英国工党的资料,从施政纲领到新闻报道,从田野调查到民意报表,就在这个过程中,一条若隐若现的线索逐渐清晰,最终写出了这则著名的竞选文案。
西蒙·迪克茨提炼了14条工党的执政“条款”,每一条都让多数选民难以接受。文案告诉人们,如果投票给工党,就是在这份协议下签字,且5年内不能后悔。
通过对资料的充分研究和提炼,让复杂的政治变得一目了然,充分放大对手的劣势,让很多态度摇摆的选民明确了选择,最终帮助保守党赢得了大选。
查看案例
看看其他作品,然后学习or超过他们
文案之神尼尔·法兰奇写文案,会把相类似的文字及影像资料全部都研究一遍,为的不是找灵感,而是确保自己写的和别人的完全不同。
而另一位英国文案大师克里斯·奥谢则恰恰相反,他每次写文案,会抱上好多文案作品集钻进浴室锁上门,然后边看边写,其目的是为了让脑子里充满高品质的文字。
无论是为了避开俗套,还是为了寻找感觉,查找案例都是文案写作前必不可少的一步。
曾经有位大型企业的员工特别佩服他的老板,开会时各种文案金句张口就来,后来才发现,那些都是一些经典案例里头的文案句子。
所以哪有什么才华横溢,只不过是比你多看了两个案例。
试用考察
“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要警察干嘛?”
有“深圳第一文案”之誉的蒲石,曾写过深圳香蜜湖·熙园的楼书,其被地产文案奉为圭臬的经典之作。据传他在动笔之前,蒲石买了两瓶酒,去了香蜜湖公园。
在公园湖边,一个人,两瓶酒,喝得酩酊大醉,困了就睡在湖边。第二天回到公司,5379个字的楼书文案一气呵成,没改一字。
优秀的文案虽有偶然,也是千金难求。编者不仅需要拥有无限的灵感,也需要对生活有极具敏锐的观察。
例如“江小白写给前任”:
“天猫年货节”:
“百度外卖《人生不过76000顿饭,总有一顿让你热泪盈眶》”:
有时客户给到的要点并不能代表一切,只有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才能拥有独属于编者自己感同身受的体验,而那才是文案的源泉。
思考沉淀
让子弹飞一会儿,让文字来敲门
尼尔·法兰奇分享他的创作经验时说,他每次读完简报,倾向于去打打台球,或者是和不适宜来往的女性搅和一阵。慢慢让简报里的重要信息沉淀下来,让不重要的垃圾信息淡出脑海。
每当尼尔·法兰奇写长文案的时候,他会先准备点红酒,找一个大号的昂贵酒杯,然后在杯子里倒些酒,开始思考文案。不成句的字语、聪明的句子、巧妙的词汇一一跑过脑海。但他不会写任何东西,绝不向提笔的诱惑屈服。当他把酒喝完了,他通常也不再去想文案的事了,就回去躺一会儿。当他醒来就准备奋笔疾书了,任何躺一会儿以后还剩下来的东西显然都是值得记忆的,就写进文案里,而忘记了的东西显然是不值得记忆也就不用写进去。
因此,不要总是抱怨写不出文案,你上来就直奔主题,难免思路干涩,笔头不顺。要耗子尾汁,好好反思,是不是准备工作没有做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