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本身,就是时间的记录者
老旧工厂承载着一个工业时代的记忆
近些年,随着人们保护历史文化的意识不断增强
越来越多的老厂房被改造重建
在保护、展现建筑原始面貌的同时
让废弃工厂复活,进入当代生活
不过不同类型的老建筑有不同的发展方向
旧式厂房如何被改造应对这个新时代?
如何在新与旧之间找到平衡点?
本文整理了近几年老旧工厂改造方面的案例
糖纸厂房新生
广州B4馆,自20世纪中国的工业时代开始,先后经历了制糖厂与糖纸厂的辉煌时期。2001年糖纸厂停产,人去楼空,只留下一些破旧的厂房。从城市的历史来看,昔日工业的繁盛依旧是当地人深感荣耀的集体回忆。
B4馆外部建筑延续旧厂房面貌特征,同时注入现代设计语言的方式激活空间,使旧厂房重获新生。
内部空间是在厂房原有结构中置入多孔铁板围合而成的。多孔铁板——这一能呈现岁月印记的材料,既延续了粗犷的工业质感,也象征了新的生命开端:它将随时间慢慢生长出自然肌理,并且留有使用者的痕迹。
良友红坊文化艺术社区
城市伤疤的修复手术
武汉良友红坊文化艺术社区前身是1960年代的老厂房,杂草丛生,建筑破旧,排水不畅等等问题困扰着这个原来的城市“棕地”,也使得这个节点如同一块城市 伤疤,急需进行一场在地“手术”。
改造设计采用的是保留亲切感的距离感,让来到这个文化园区的人感觉到,仿佛回到自己的小时候,细看之下却是置于当代艺术的环境之中。这种对比产生的距离,以及延续的厂区文脉,能给城市更新提供一种新的方式。
庐州创意库
老城换新颜
庐州意库的前身是省外贸仓库,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合肥最早的海关监管仓库,作为合肥最早对外改革开放的窗口之一,同时也是合肥“一带一路”节点最初的雏形。
曾经的红砖墙、旧瓦砾加上现代化的艺术。将仓库独特的工业风与个性十足的艺术改造完美融合,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
色彩斑斓的现代涂鸦与旧仓库沧桑感的交错展现,无不诉说着城市更新和旧房改造的全新发展!
重庆旧印刷一厂
重庆市渝中区枇杷山后街影视产业园旧印制一厂,两幢主体建筑顺应地势,一前一后,高低有序地坐落于坡地之上,直面壮美长江,俯瞰两座大桥之间的绿洲,饱览城市天际线。
△ 建筑鸟瞰
白色薄壳结构与金属幕墙构成的“裙摆”创造出一层集合酒店接待、休憩与多功能厅的开放服务空间,漂浮为顶,下落为幕,抬升为厅,下沉为梯,旅客可以在裙摆之上游走,形成一条多变的观景路径,还原了山城的空间体验。
△ 改造前
△ 改造后
北侧的后院是一个浑然天成的诗意空间,老墙上的爬山虎还有那一砖一瓦都是历史的记忆,尤其是万缕阳光穿过茂密枝叶洒下的斑驳光影更是自然与岁月赐予的财富。
落成后的酒店融合了老厂房的故事与山城的景致,是对度假酒店别样体验的勇敢创新,为当下的都市更新和旧房改造带来一些参考意义。
废弃炮火工厂
在济源市思林镇市,太行山腹地,有一座始建于 1970 年,生产军事火炮的军工厂,代号五三一。因地处偏僻山区,这个曾经汇聚全国各地精英的 531 兵工厂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一片断壁残垣的景象。
设计师在改造过程中,尊重并保留了原始建筑,对墙体、屋面、构件等加以修复,避免破坏原有材质。同时又做到新旧有别,赋予老建筑新的生机。

弹药箱筑成的墙体、铁链组成的黑色屏风、造型简洁的水泥吧台、金属线条的吧台凳,以低调的姿态将现代、历史、人融合。
对于济源兵工厂遗址的改造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项目,除了炮火工厂酒店,也对整个村庄为主题进行改造和规划。以“那些年小镇”为主题规划了博物馆、风情小吃、茶园、自然村、学堂、农庄,所有的功能和场景都尊崇村落原本的属性,工业遗产的背景并不会抹去自然村落的原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