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郑州歌舞剧院创排的舞蹈《唐宫夜宴》在河南春晚上首次亮相,当大唐风华与虚实相接的舞台科技同频共振,短短5分多钟的《唐宫夜宴》一夜之间就“出圈”成为爆款。
我们从《唐宫夜宴》中既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体验到新技术的运用“唤醒”历史文物,让“橱窗中的历史”走向“可参与、可体验、可互动的历史”。
随着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的表现形式不再局限于线下实体,大量文博单位对博物馆数字展馆资源做了积极整合,推出全国多家数字展馆,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家逛博物馆。
博物馆数字化发展趋势推动着博物馆和各种新技术的融合。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搭建数字场景使历史重现,能够与我们产生互动,不仅能够让我们看到历史,还能切身的体验历史,身处其境的了解历史文化。
这种富有价值的、难忘的、引人思考的沉浸式体验,也逐渐成为当前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博物馆打造沉浸式体验,在5G这个技术背景下,融合博物馆的文化特点,结合概念设计、内容制作和各种数字科技,例如博物馆中较为常见的触控查询交互系统,通过文字、图片甚至动画的方式丰富各种文物内容。
1
动起来的《清明上河图》

现如今博物馆也大量使用体感互动、互动投影、VR/AR 、全息投影、幻影成像、沉浸式投影系统、多通道投影拼接融合技术等,这些新技术的投入也在提升我们在博物馆中的游览体验感。
2
故宫“冰嬉乐园”交互式体验
“堆瑞兽”交互游戏环节,作品还原了故宫典藏书画《乾隆雪景行乐图轴》中孩童堆雪狮子的场景。画面重现欢乐的嬉戏场景。观众面向瑞兽做出堆叠动作,将自己代入画面中正在堆雪的孩子,亲身体验古代皇宫瑞雪丰年、嬉戏游乐的欢快场景。
结合国内外博物馆的案例,我们能感受到新技术为博物馆增添了更多魅力。在我们游览各类博物馆时,每一件物品能够讲述和演绎自己的历史,而我们变成了“聆听者”和“观众”。甚至在互动中,我们变成了故事中的人。
3
纽约Cooper Hewitt博物馆
栖息地展区有一个大型交互式屏幕,由丛林、水库、湿地、草原、河流和沙漠组成。在栖息地中央有一个高约15米的流动瀑布。由于瀑布水流速度很快,可能会殃及周围草地生长,所以需要游客通过移动木桩搭建堤坝来改变水流方向。随着水的变化,屏幕上的动物、植物也会做出相应的生长变化,甚至游客能看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通过和这些装置互动,游客能更好的理解生态系统和保护环境的重要。
博物馆展览的参与设计需要将展览内容、形式、互动机制进行通盘考虑,才能有效解决如何将参与体验与展览内容巧妙结合的问题。
比如说旧时戏曲表演场景,表演者的不同角色有不同妆容、唱法,还会用到很多配套道具、乐器等。或是民俗活动、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针对这类文化的展示,任凭观众怎么看文献资料和文物都很难再现场景,这就可以在实物展出的基础上,配合AR、VR等科技真实再现场景。
4
“神秘敦煌”文化展
“神秘敦煌”文化展利用数字科技呈现了7个极具艺术意义的1∶1复原石窟,有别于以往“纯平面”、“静止 型”的观展方式,以360度的动感“飞天壁画”给予参观者沉浸式的感官震撼。以多媒体手段全新打造“科技苍穹”,让观众以从没有过的新奇体验方式,仰望绚烂的“飞天壁画”。
总之,数字化展示技术,可以将过去的历史、人物、物品等重现,通过数字化以及最前沿数字内容观赏模式,VR/AR博物馆以及全息博物馆新颖的陈列展示方式,使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参观人群能获取到有趣、易懂、多形式、多元化的文化知识信息。同时‘数字化’对文物也是一种保护, 延续了文物的生命力,让已经消逝于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复活。